电影革命者:浪漫精巧与瑕疵并行

麻花影视Aaron影视资讯人气:184时间:2024-08-06 01:02:25

平心而论,管虎的电影有其艺术魅力。最起码,管虎的电影非常懂得如何调动观众情绪。

在当前国产电影质量总体欠佳的情况下,管虎的电影的好口碑,部分来源于国内同行衬托得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管虎的电影布局精巧,乍一看艺术价值很高,具有非常强烈的浪漫气息,只是这种浪漫往往经不起史实和逻辑的推敲。

如果说《捌佰》是为了艺术效果,将四行仓库对面的荒郊换成车水马龙的繁华街市,营造一岸天堂一岸地狱的强烈对比。

那么在《金刚川》里,管虎暴露出的硬伤则太过明显。

网上,不时有网友对管虎电影的逻辑性、历史真实性等许多方面,进行质疑和吐槽。

再看正在热映的电影《革命者》,虽然管虎只是监制,但依然延续了管虎一贯的风格。

《革命者》是一部传记电影,主角是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

不得不说,虽然我们多数人都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李大钊”这个名字,但我们对他普遍知之甚少。他仿佛只是课本上一个冰冷的名字,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隔着书页和苍茫时空对望。

再看电视剧《觉醒年代》之所以深受好评,关键在于它让陈独秀、李大钊这些课本上熟悉却陌生的名字,有了生动的影视形象。

还让许多人了解了陈延年、陈乔年等过去鲜为人知的革命烈士。

难得可贵的是,《觉醒年代》除了生动再现那个年代革命先烈们的光辉形象,还尽量做到客观真实。

这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并不因感觉违和而出戏,在对作品中的英雄们感到由衷敬佩的同时,也对剧组的用心而心生敬意。

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展现英雄固然重要,但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离不开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

因此,影视作品塑造英雄,在展现他们伟大的同时,也应该扎根史实的土壤,尊重史实。

不去考究细致的史实,而以个人主观审美去随意塑造历史人物,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确比深挖历史,细致考证要轻松许多。

可这就像现代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给古人画上欧式大双眼皮、一字眉一样,也许有人觉得美,但不能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说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再来看电影《革命者》。

《革命者》以李大钊去世前的几十个小时为切口,插入张学良、共产党卧底、蒋介石、陈独秀、李大钊妻子赵纫兰、毛泽东等人物和李大钊的共同回忆,多方面展现了李大钊的一生。

电影宣传时,将这种根据人物情绪,插入回忆片段的剪辑方式,称之为“情绪剪辑”。

这种剪辑,乍看有些混乱,但习惯后,还是有助于观众理解人物的。

特别是这些回忆相关的人物角色,有张学良、蒋介石、陈独秀等历史大人物,也有小乞丐庆子、三只手徐三、报童徐阿晨等。

这些人物的回忆,不仅展现了李大钊革命过程中的勇敢坚毅,也展现了他在这过程中的失败、失落和失意。让我们看到李大钊作为“人”的味道:

他不仅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父亲、慈爱善良的文人,等等。

电影构思的确精巧,却似乎少了历史的真实味道。

比如,当课本上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变成片中人物嘴里的台词,有人欢呼编剧用心,但也有人感觉别扭。

月小牙觉得,别扭的原因,大概在于编剧在此太过取巧。将文章里的话语,强行挪用到生活中。

就好像过去我们出境不便时,老外说我们很富有,因为我们在海外往往会买很多东西,购买能力强,说明经济富裕。

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是因为经济有限,当时出去一趟不容易,所以一次性要帮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买买买,因此显得每个出去的人,都购买力惊人。

我们当时在海外购买力惊人是真的,可不够富裕也是真的。有些事情,看似别扭,其实是没有理清背后的复杂关系。

同理,课本上那些熟悉的话语的确在历史上存在,可它们之所以出现,不是出自历史人物在日常生活里的对话,而往往是来源于特定场合的激情演讲,或者印刷成铅字的文章。

抓到一点历史的片段,不细究背景就匆匆塞入电影。虽然草率而轻松,可也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就像电影中的流量演员和人气演员,养眼是真的,有票房号召力也是真的,可让人出戏也不是假的。

庆幸的是,主角选择了老戏骨张颂文,他用演技撑起了这部电影。

期待未来,有更多像《觉醒年代》一样优秀的影视作品,去生动再现革命先烈真实可敬的峥嵘岁月吧!

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做娱评中的泥石流。原创不易,侵权必究。你怎么看《革命者》呢?

本站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jmlliu@outlook.com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

© 2025 麻花影视 苏ICP备88888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