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芊和
前两天,演员张歆艺在微博上晒出一件儿子“四坨”成长的小趣事。
张歆艺说,因为自己告诉儿子戴墨镜很酷,
爱臭美的儿子就一直戴着,
不仅看书戴着,在家戴着,
就连夜里出门遛弯都要戴着。
身为妈妈的张歆艺不禁吐槽:
“这样的臭美随了谁呀?”
很多网友在被“四坨”逗乐的同时,
纷纷表示,家有同款“臭美”小孩儿。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搞笑小视频。
幼儿园里,
一个小男孩利用吃饭前的时间抓紧臭美,
没有镜子,就用饭盆代替。
缕缕头发,摸摸脸蛋,
那认真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育儿专家孙瑞雪说:
“童年的审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审美倾向和生活品质。”
作为父母,
面对爱美意识萌发、对外貌极为关注的孩子,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尤为重要。
因为,这是在他们长大后拥有正确的审美观,
有能力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基础。
用理解和尊重
支持孩子追求美
说起孩子爱美的行为,
我最近深有感触。
昨天饭吃饭时,女儿突然问大家:
“你们说我长得好看吗?”
还没等大家回答,女儿突然伤心地哭起来:
“静静和小溪都说我皮肤黑,眼睛小。”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女儿变得特别爱美。
早晨穿衣服,她会自己挑来选去,找到自己认为好看的搭配;
晚上回家,她总要站在镜子前照来照去,有关容貌的一切都会让她格外在意;
我知道,女儿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了。
我会耐心陪着她坐在我的梳妆台前精心打扮着自己;
耐心地陪她去选择她喜欢的衣服和鞋子;
同时,我也会告诉她美不在于外貌,而是由内而外的气质。
当孩子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
在意自己的打扮时,你会怎么做?
“小孩子别总想着怎么打扮,要把心思多放在读书上。”
“学生就应该素面朝天,化妆像什么样子?”
“爱打扮的女孩不是什么好女孩。”
我们身边一定有很多父母怀着这样的想法教育孩子。
担心孩子过于重视外表,
希望孩子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
家长的本意虽然是好的,
却不知道,这会让审美意识刚刚萌发的孩子受到严重打击。
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曾在节目中爆料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爱美的打压。
父亲不允许她总照镜子,对她说:
“你已经长成这样了,照也不能照得更好看,
有时间还不如多看书。”
还不让妈妈给她做新衣服,因为觉得:
“女孩儿不应该把太多时间花在打扮上。”
父亲甚至有句名言:
“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
父亲的打击压制让董卿十分受伤,
直到长大,她也一直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绪。
儿童成长心理学认为:
2—6岁是孩子的审美敏感期,
从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学着欣赏美、探索美,
他们审美观的雏形就起源于这个时候对“美”的基本认识。
也就是说,外貌追求是孩子审美发展的关键一环。
而在这个阶段,父母如何反馈,其实非常重要。
对孩子的探索如果一味打压,那只会伤害孩子的自信,
让孩子终身都难以建立积极良好的心态。
比起抑制孩子追求美的欲望,
不如告诉孩子追求美正确的方法。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
耐心引导
帮助孩子认识真正的美
朋友最近因为6岁的女儿头疼不已,
因为孩子对美的追求不但执着而且怪异:
小时候,会因为一个饼干碎了大哭一场,
长大点,厕所有点脏哪怕尿裤子都不去上。
现在大冷天非要穿裙子,结果把自己冻感冒。
最近又有了新想法,觉得自己不够美竟然对整容产生了兴趣。
在孩子追求美的道路上,父母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
其实,根据蒙台梭利对儿童审美敏感期的研究,
这些问题正是孩子的审美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
到对用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
再到对自我形象要求完美,
最后发展到对环境、内在气质、艺术品质等状态的完美要求。
孩子正是通过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和调整,
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而父母要做的除了用理解和尊重呵护孩子安然度过这个阶段,
还应该耐心引导,教孩子认识真正的美。
蒙台梭利说: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幼儿,
长大后不会平庸,不会很野蛮,也不会很庸俗……”
美的定义并不单一。
健康的体型、整洁的仪表、迷人的气质……
这一切,都可以是美。
想要培养孩子高雅的审美观,父母可以这样做:
- 带孩子体会自然之美
去年,一位90后单亲爸爸带4岁女儿骑行拉萨的视频火爆全网。
这位爸爸在给女儿的信中说:
“其他孩子的四岁是小猪佩奇和游乐园,你的四岁,爸爸想送你星辰大海。”
大自然中,
色彩斑斓的花朵、清香扑鼻的果蔬、鬼斧神工的美景,
会让孩子从内心感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曾有作家说过:
“上一百堂美学课,不如让孩子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这话当然很对。
多带孩子走进自然,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审美。
- 让孩子感受经典之美
最近看到一个新闻。
一位成都妈妈为了让孩子懂得“美”,
带孩子打卡了100个博物馆和美术馆。
而她接下来的计划则是带孩子走遍全世界的美术馆和博物馆。
有人说,提高审美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欣赏经典。
美是多样的,但经典却是永恒的。
经典里有着更隽永、更扎实、更多元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这是有益于一生的
- 教孩子欣赏多样之美
听过一个故事。
一位白人妈妈带儿子坐出租车,
遇到了一位黑人司机。
小男孩问妈妈:
“为什么他的皮肤颜色和我们不一样?”
妈妈说:
“上帝为了让这个世界缤纷多彩,所以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美没有固定的标准,
雍容华贵是美,清新淡雅也是美;
大眼睛双眼皮好看,小眼睛丹凤眼也可以很美。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告诉孩子,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学会欣赏多样的美。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孩子,美不重要。
而是会用理解和尊重,正确地引导孩子追求美。
最好的审美教育
是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陶虹女儿小时候曾因为被同学说长得丑伤心大哭。
面对女儿,陶虹没有立即安慰,
而是问:“你觉得你长得丑吗?”
女儿说:“不丑”。
陶虹又问:“那你觉得你长得漂亮吗?”
女儿说:“漂亮”。
陶虹却对女儿说:
“我很诚实地告诉你,你长得不丑,也不漂亮,
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特别棒的事情,
就是你长得独一无二,谁都没办法复制你。”
没有盲目赞美,也不会刻意打击,
陶虹“教科书式的回答”多么棒啊!
我们总说,美丽的外表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一个人真正的美丽在于他身上独特的魅力。
作为父母,我们鼓励孩子追求美、认识美。
但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独特的自己。
因为,人一旦忠于自己,就有独特的美感和力量。
而这一切,也离不开父母的发现和支持。
- 用心的发现
曾看过一个小视频,
一个黑人小女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沮丧地说:“我好丑啊。”
给她梳头的理发师却说:“怎么会?你真的非常好看!”
为了让女孩儿相信,她用心地细数了女孩儿的漂亮之处:
“你有漂亮的巧克力肤色,
一对超可爱的小酒窝,
一口漂亮的小白牙。”
具体又真诚的赞美,让女孩破涕为笑。
相比于这样用心的夸奖,
很多父母简单的一句“你很漂亮”显得相当敷衍,
泛泛的赞美和空洞的安慰对孩子起不到任何作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只有父母用心的观察,具体的夸奖。
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认识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 充分的自由
最近,一位爸爸分享儿子穿裙子上学的经历在网上火了。
因为觉得裙子“好看、凉快”,
上小学的儿子想穿裙子去上学。
面对儿子的突发奇想,
爸爸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自由。
这让很多网友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父母认为,小男孩想穿裙子、喜欢粉红色,
小女孩喜欢化妆、想打耳洞,
都是需要制止和纠正的行为。
可他们却不知道,
这正是孩子阶段性探索美的一种方式。
给予孩子探索的自由,
他们才更能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敢于坚持自我,活出独特的美丽。
- 用爱打底的鼓励
张庭的女儿林家菱因为外貌长期被网友吐槽。
但小家菱却毫不在意,甚至在镜头前对网友喊话:
“你们不要再评论我的长相了,我又不是靠脸吃饭的。”
旁边的张庭笑着问:
“那你靠什么?”
“靠嘴呗,还用问吗?”
家菱的机智回答让人看到了一个乐观开朗,充满自信的女孩。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妈妈的鼓励,
张庭从小就告诉女儿,爸爸妈妈最爱的就是她。
当女儿的外貌被网友质疑时,
张庭站出来力挺女儿:
"请你们不要嫌弃我的女儿,
我的女儿是小麦色,是高级感国际范中国风。”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及时的鼓励和稳定的支持,以及足够松弛的态度,
都会让孩子在自信中成为最美的自己。
儿童教育作家三川玲曾说:
“我有一个过去孩子极度缺乏、现在的孩子要迫切补上的教育清单,
排在首位的即是儿童美育。”
当孩子的审美意识萌发,
开始特别注意自己的外表时,
父母的反应和态度,
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在这个世界上,
姣好的容貌,英俊的外表,
是每个人都期盼却未必能够拥有的美丽。
但勇敢自信,独一无二却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气质。
还记得那个长相普通却被无数人喜爱的辣目洋子吗?
她曾在高中日记中这样写道:
“如果要找漂亮的女演员,随便一抓一大把,
但想找个丑的有特点、有自信、会搞笑的女人,就我一个。
我不美,但仅此一个,绝版了。”
看了她才让人发现,独特才是最美的自己。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呵护孩子的爱美之心,
用耐心、细心和有爱的审美教育,
让孩子成为最美、最独特的自己。
—— End ——
作者:芊和,热情的生活家,冷静的思考者。体验人生,记录生活,分享感悟。和你一起,读懂自己,读懂人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