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文章评论,我最不想搭理的论调就是非黑即白二元论。
如果夸赞一部电影,有人会说这是营销狗。如果批评一个人,也会有人说“黑子”。
二元论模糊了是非界限,让评判成为非黑即白的判断,模糊了代表事实真相的灰色地带。
夸赞或者批评,是一种观点,评判观点的正确姿势,要看文章是否为观点提供逻辑自洽的论据。
今天我要批评参加《演员请就位》的郭敬明。内容主要从三个打脸场面分析,他为什么不像《演员》导师,却更像骗子。
打脸场面1:S卡有三重定义
郭敬明给何昶希发S卡,是《演员请就位2》中最大的笑话。
他自称不懂节目组对S卡的定义,自认为S卡有三重定义“Student、Seed、Special”。
作为观众,我要说郭敬明是在狡辩。
因为他认为的三重定义并非只适用于何昶希,被尔冬升吐槽的张大大、李宥维同样适用。
如果只有何昶希当得起S卡,那我也可以认为S卡三重含义是这样的:Shit、Suck、Stupid。
另一方面,郭敬明说节目组没让他弄懂S卡的定义——即便节目组不靠谱,郭敬明不懂节目组对S卡的定义依旧是可耻的。
在后采环节,陈凯歌表示,“再三强调S卡是我们四个导演对于一个演员的一段表演所做出的评价的结论”。
郭敬明让个人评价凌驾于导师团的整体评价。
何昶希能从郭敬明手中得到S卡,不知是节目组故意放水有意为之,还是对郭敬明无可奈何,只能让他放飞自我。
从任何一个角度讲,节目组都在打脸观众:对他们来说,观众只是喜欢娱乐至死喜欢看热闹的流量,一个一个又一个为节目增加热度的韭菜。
打脸场面2:我发S卡就是要请他演戏
在郭敬明给何昶希发卡后,董思怡对导师团发问,“S卡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啊?”
郭敬明的解释是,“S卡的意思就是我想找他拍戏”。
在给何昶希发卡时,郭敬明就承认何昶希的演技不行。
“为观众负责,做导演不会请你演戏”。
郭敬明嘴巴一张一闭,转眼就说发S卡的标准就是想找他演戏。
前面立敬业人设,后面自我打脸,郭敬明不是演员的好导师,更像个自我打脸乐此不疲的戏精。
打脸名场面3:我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导演
在说郭敬明之前,先说《新不了情》。
1994年,第13届香港金像奖,尔冬升成为大赢家。
《新不了情》一举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六项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最佳编剧的获得者也是尔冬升。
同一年,郭敬明11岁,还是小学生。
或许他想不到二十多年后,他与尔冬升同时录制节目,并且声称:
“我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导演,因为可能在台上四个人,唯一一个同时兼具编剧和导演的”。
从这一刻起,无知者无畏有了绝佳新案例。
或许有人说,郭敬明用“可能”做了限制,并没有否定尔冬升的意思。
这就是郭敬明的精明:标榜自己的时候,时刻懂得用程度副词来为自己找补。
从逻辑上看,郭敬明的表达没毛病。他既能在选手面前突出自己编导全才的一面,也能给自己的大话留后路。
不过郭敬明的“唯一一个同时兼具编剧和导演”触动了尔冬升。
他立刻强调,“我所有的戏都是我自己写剧本”。
事实上,在相同年龄阶段,尔冬升都能全面吊打郭敬明。
尔冬升在拿到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时37岁,和现在的郭敬明一样大。
同样是37岁,郭敬明只有自编自导的《小时代》和《爵迹》,尔冬升已经有《新不了情》和《癫佬正传》了(《人民英雄》是联合编剧)。
其中,《癫佬正传》让梁朝伟在电影圈站稳脚跟,让尔冬升的哥哥秦沛拿到金马和金像最佳男配,影片也提名金像最佳剧本。
29岁的郭敬明还在捣鼓《小时代》,一部只有票房啥也没有的电影。
面对成绩如此亮眼的尔冬升,他怎么用勇气拿“自编自导”和尔冬升面前抢人?
上面三个郭敬明的被打脸场面,正是我找到的郭敬明像骗子的证据。
在批评郭敬明的同时,我也是对《演员请就位》表示质疑。
接连两季,它都邀请郭敬明,在第二季更是两次用《小时代》作为参赛剧目。这足以看出节目组的鸡贼——
郭敬明也不过是《演员请就位》用来撩拨观众的棋子。郭敬明需要赚钱刷存在感,节目组想要话题流量成爆款,双方是利益结盟,各取所需。
在第二次比赛中,大鹏宣布新的游戏规则,每个导师手中只有6张卡片,这样保证导演不能多发卡。
此时,节目组将镜头给了神情严肃的郭敬明。
节目组在内涵郭敬明。在此之前,他一个人就发了两张半卡(有一张是与陈凯歌共同发给任敏,算半张),居导师之最。
大鹏的话,乍一听像是在限制郭敬明的发卡权。
其实并不是,这是节目组在保障郭敬明的发卡权。他们算清楚郭敬明对鲜肉美男的喜爱,不管演技,只爱颜值。
郭敬明有六张卡片,比第一次比赛时有更大的自由。他的口才很好,心理素质也棒(自称玻璃心外面裹一层金刚石),只要他愿意,他可以保留更多何昶希。
在这个笑贫不笑娼的时代,不怕吃相难看,就怕没东西吃,还要受人白眼。
毕竟郭敬明和节目组早已明白了这个小时代的游戏规则——脏钱也是钱,黑红也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