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也是所有艺术形态里面最年轻的一种。在电影出现之前,最接近电影的产物,大抵是人们的梦境。
电影让梦具象化,让想象力、叙事、镜头语言情绪交织凝固在时间之中。
今天为大家介绍电影历史上公认的几位深具影响力的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
01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李安的偶像
英格玛·伯格曼不仅是瑞典的国宝级导演,更是电影诞生以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将严肃的思辨、深沉的哲理注入影像之中,自省的同时也促使观众思考现代人类的处境,深深影响着后来无数的创作者。
他于1918年7月14日在瑞典乌普萨拉出生,一生执导电影作品超过60部(包括长片与短片),曾四次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也屡有斩获,其中享誉最高的经典作品有《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假面》(1966)、《呼喊与细语》(1972)、《芬妮与亚历山大》(1982)等等。
除了在电影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伯格曼也从事戏剧与电视剧的创作。他曾先后在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以及瑞典的哥德堡、赫尔辛堡等剧院担任戏剧导演,编导剧目数量颇多,总数在170部以上。
伯格曼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之一,是对信仰和情感的质疑、追问。他将严肃的思辨、深沉的哲理注入影像之中,自省的同时也促使观众思考现代人类的处境。伯格曼用他独到的影像笔触,探入人性深处,重新诠释了人类的痛苦,其作品被视为现代艺术电影的代表,深深影响着后来无数的创作者,著名导演伍迪·艾伦、李安等,都是他的忠实粉丝。
▼代表作▼
《不良少女莫妮卡》
Summer with Monica
《不良少女莫妮卡》上映于1953年,是奠定伯格曼作为艺术电影作者国际声誉与号召力的重要作品。这是他拍摄的唯一青春片,留住了那个夏天的自由气息。法国新浪潮名导特吕弗在《四百击》中曾向伯格曼致敬,小男孩溜出影院时偷偷撕下的,正是《不良少女莫妮卡》的海报。
17岁的叛逆少女莫妮卡离家出走,和心仪的男孩哈里坐着偷来的小艇随波逐流,享受着自由的快乐时光。在发现自己意外怀孕后,两人结婚了,莫妮卡的生活却发生了巨变——孩子和家庭让她感到了极大的束缚,趁哈里出差的时候,莫妮卡和别的男人发生了关系,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爱情和生活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伯格曼借《不良少女莫妮卡》向观众传达了这一点。在艺术上,《不良少女莫妮卡》被后来的许多大师级导演所推崇,让-吕克·戈达尔认为“《不良少女莫妮卡》对于当代电影的意义,如同《一个国家的诞生》之于经典电影的意义”,他将这部电影定义为“最具原创性导演的最具原创性作品”。
《野草莓》
伯格曼亲口表示,维克多·舍斯特勒姆代表作《幽灵马车》的电影魔力曾将他彻底征服。在《野草莓》中,伯格曼将他所私淑的这位瑞典电影大师请来担任主演,回溯一段灵魂时光,并创造出一部完全属于自己、具有同样魅力的伟大电影。
故事的主人公伊萨克是位78岁的老人,在医学上成绩斐然,但由于其冷漠孤僻的性格,晚年生活凄凉。在去大学接受荣誉博士表彰的旅途中,伊萨克做了几个不同的梦,在梦境中,伊萨克追忆往事,审视自己的一生,完成了一次心灵救赎之旅。
《野草莓》获得了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17届美国金球奖等许多荣誉,但这些荣誉加在一起可能都无法定义影片的伟大。可以确定的是,《野草莓》是被公认的伯格曼最伟大作品之一,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意识流电影的标杆之作中,伯格曼用阴暗冷酷的影像对人性进行反思,在黑暗中找到了生命的光芒。
《第七封印》
《第七封印》中与死神对弈的骑士,或许是很多观众心目中伯格曼电影的标志形象。可以说,没有看过《第七封印》,几乎等同于没有看过伯格曼电影。
《第七封印》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十字军骑士布洛克带着随从琼斯东征归来,路上遇到了黑衣死神,他与死神赌了一盘棋,胜负即生死。彼时的欧洲正值瘟疫肆虐,布洛克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目睹了人性的善恶。他终于明白了能拯救人们的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对生命的热忱以及人类的互爱。最后,布洛克还是输掉了棋局,没能逃脱死亡的命运。
与《野草莓》一样,伯格曼在《第七封印》中同样借助自省讨论了生命和死亡的终极议题,展现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命的矛盾。影片中的七个人物象征着圣经中的七宗罪,片名“第七封印”则象征着末日来临。伯格曼说自己从小就非常害怕死亡,通过拍摄《第七封印》这部电影,他克服了面对死亡的恐惧。
《假面》
《假面》被认为是伯格曼影响最深远的电影作品之一,相似的痕迹留存在了无数创作者后续的影像中:伍迪·艾伦、夏布洛尔、柯南伯格、拉斯·冯·提尔乃至基耶斯洛夫斯基。
舞台剧演员伊丽莎白在一次演出中忘词,深受打击的她开始拒绝说话。护士阿尔玛带着伊丽莎白来到一幢海边别墅疗养。阿尔玛偷看了伊丽莎白写给医生的信,发现她在信中谈论自己,不由愤怒地斥责伊丽莎白。在快被暴怒的阿尔玛杀死之际,伊丽莎白终于喊出了“不!”。但在归于平静后,伊丽莎白开始让阿尔玛成为自己的替身,与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阿尔玛渐渐失去了自我,成了伊丽莎白的另一面。
《假面》被认为是伯格曼最具实验性的电影之一,他在片中大量运用跳接等剪辑技巧,简洁到近乎抽象的画面,让这部影片在当时看来非常超前和具有现代性。《假面》探索了一系列人类的现实议题,包括社会、家庭和性压抑,展现了人性的深度。
《处女泉》
The Virgin Spring
《处女泉》是李安心目中伯格曼众多作品排名第一的电影,他认为对该片的观影体验转变了自己此后的生活。伯格曼在这部电影中对人性、神性与世界的拷问,令许多观众产生触电之感。
《处女泉》是伯格曼的代表作之一,获得了第3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农场主陶尔夫妇让女儿卡琳送一捆蜡烛到教堂去,不料半路上卡琳被牧羊人强暴并残忍杀害。阴差阳错中,牧羊人来到陶尔的农庄投宿,得知真相的陶尔亲手将凶手杀死。一家人在树林中找到了卡琳的尸体,陶尔许诺会在女儿死去的地方盖一座教堂,话音刚落,一股清澈的泉水从他们脚下涌出。
《处女泉》表达了伯格曼对于宗教的困惑和怀疑,更为影迷们所称道的是影片中唯美的画面,摄影风格柔和简洁,即便是影片高潮的杀戮场景,伯格曼也并未过多渲染恐怖气氛,还在构图上致敬了《最后的晚餐》。
《犹在镜中》
Through a Glass Darkly
《犹在镜中》是伯格曼第一部在其后半生居住地法罗岛取景拍摄的影片,开启了导演生涯新的创作阶段。影片片名借典圣经原文,展现了你我望向世界真相的眼光。
影片女主角凯伦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在作家父亲大卫的安排下她来到一个封闭的小岛上疗养,同行的除了大卫还有凯伦的男友马丁和弟弟米纳斯。马丁是位医生,他相信凯伦有痊愈的可能。正处于青春期的弟弟米纳斯才华横溢,但性格有些焦躁。四个人在岛上安定后,各自心中的不安却慢慢滋生……
《犹在镜中》于1962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犹在镜中》《冬日之光》《沉默》被外界合称为伯格曼的“信仰三部曲”(一说“神之沉默三部曲”),伯格曼自己曾强调过自己的这三部电影之间没有关联,并要求大家停止这样的说法,但人们提到《犹在镜中》,仍会用“‘信仰三部曲’的第一部”来称呼它。
《沉默》
The Silence
在《沉默》里,伯格曼刻画出战后颓败欧洲一对姐妹“肉与灵”的痛苦肖像。这部电影原本以“神之沉默”为名,定义了人们眼中三部曲的连贯主题,也被认为作为前奏,开启了他艺术生涯后期从哲学转向心理的连续创作。
故事围绕一对姐妹展开,姐姐伊斯特是位身患肺癌的翻译家,她与妹妹安娜以及外甥约翰一起坐火车回瑞典,途中三人住进了一家老宾馆。某天,安娜结识了一名酒保,她回到宾馆后把自己对酒保的激情幻想描述给姐姐听,甚至当着姐姐的面把酒保带回了房间,引起了姐姐的激烈反应,两人的矛盾彻底爆发了。
《沉默》是“信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延续了伯格曼的精神探索话题。全片对白不多,而是由一连串零碎事件拼贴而成,气氛沉重阴郁,令观者感到扑面而来的孤独感。
《豺狼时刻》
Hour of the Wolf
《豺狼时刻》中,两位御用演员马克斯·冯·叙多夫与丽芙·乌曼在叙述中逐渐坠入一个噩梦的迷宫或迷宫式的噩梦。片名指向了这个噩梦实体化的最深处,也是人之焦虑与虚无达到极点的时刻。这是一部真正的恐怖片,同时,它也是伯格曼最神秘的作品之一。
画家约翰和妻子艾尔玛居住在孤岛上,诡异的梦境困扰着约翰,他将这些梦记录在速写本上。一天,城堡主人梅坎约他们去城堡做客,来到城堡后艾尔玛发现这些人竟然曾出现在丈夫的速写本上,她恳求丈夫远离他们。回到家中,约翰向妻子吐露了心中的秘密,原来他曾在悬崖边杀害过一个孩子。第二天,约翰再次来到城堡,看见的竟是恶魔的仪式……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伯格曼对于恐惧的解构,超现实主义与惊悚片元素相结合,展现了艺术创造和疯狂之间的内在联系。
《呼喊与细语》
Cries and Whispers
伯格曼自陈,这是其所有作品中,唯一一部不能被抛开色彩来思索的作品。对他而言,红色便是灵魂的颜色。《假面》与《豺狼时刻》之后的融合之作,大银幕伯格曼的首要选择。
故事的主角三姐妹艾格尼丝、玛丽亚和卡琳各自面临着生活的艰难。艾格尼丝身患绝症时日无多,她没有得到过母亲的爱,临死之前想缓和姐妹间的紧张关系,却一再事与愿违;玛丽亚虽然是母亲最宠爱的孩子,但她的感情生活一团糟,在丈夫和情人之间犹豫不决;卡琳的生活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让她只能靠自虐发泄。
在女性题材的处理上,伯格曼非常细腻。通过描写三姐妹的亲情和矛盾,伯格曼传递的是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挣扎。另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导演对于色彩的大胆运用,在艾格尼丝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伯格曼用鲜艳强烈的色彩渲染唯美的画面,不至于让观者彻底堕入绝望。
《秋日奏鸣曲》
Autumn Sonata
影片拍摄于导演因冤案流离海外之际,是公认的伯格曼后期巅峰经典,更是一代影后英格丽·褒曼的谢幕之作。
《秋日奏鸣曲》讲述了一对母女的故事。夏洛特是位优秀的钢琴家,作为母亲却可谓失败,她与女儿伊娃之间有一道深深的感情鸿沟,七年来没有任何交流。在得知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伊娃邀请母亲前来同住,两人都试着友好相处,却又难免往事重提再生不快。
《秋日奏鸣曲》获得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两项提名,并收获了该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清晰的人物性格、冷静的镜头语言、柔和明亮的色彩以及起着主导作用的配乐,让这部看似沉闷的电影成为英格玛·伯格曼重要的探索之作。
《芬妮和亚历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
伯格曼的自传式作品,也曾被其自陈为“最后一部剧情长片”,其中包含了这位强势大师难得的温和,以及超越了时代的现代触觉,是“最平易近人的伯格曼电影”。
奥斯卡和妻子艾米莉经营着一家剧院,某日在舞台上排练时奥斯卡突然中风,几日后撒手人寰,留下艾米莉和一双儿女:十岁的亚历山大和五岁的芬妮。艾米莉带着两个孩子改嫁给青年主教爱德华,不料这人是个冷酷残暴的伪君子,为了控制艾米莉竟将两个孩子软禁。在商人伊萨克的帮助下,他们终于逃出魔窟,爱德华也被烧死。
《芬妮和亚历山大》全片有60个有台词的角色、1200多个群众演员,是一部将喜剧、悲剧、惊悚片融为一体的家庭纪事。本片获得第5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
02
小津安二郎
“小津调”电影风格开创者
小津安二郎一生创作了54部作品,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忏悔之刀》《心血来潮》到1962年的《秋刀鱼之味》,小津的电影生涯横跨默片时代和有声彩色电影时代。他的作品反映了时代剧变中日本社会的人情世态,其早期默片体现了一种朴实平静的喜剧风格,代表了日本默片时代的最高成就。
生涯后期,小津安二郎仍执着于用镜头描绘一个已经远去的日本,比如传统的家庭结构和风俗习惯,传递出一种日本式的视觉美感。他善于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构图风格独特,画面色彩细腻,总在幽默之中带着一份淡淡的哀伤。
《晚春》
小津安二郎的《晚春》以一个因为担心独身的父亲不愿出嫁的女儿为引,于此中身为父亲却又何尝不会希望女儿能 有一个好的归宿,而在这个父女彼此间以亲情为纽带的故事中,小津极为考究的镜头,不仅在看似平淡的日常里极为出色的捕捉到了厚重的人物情感,更将日本传统的社会人文行云流水的融入了其中,这使电影近乎每一帧都充满着精细打磨的匠心,以此所形成含蓄却又尤为充沛的亲情,成为了电影最为打动人心的艺术。
《东京物語》
《东京物语》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原节子等主演的剧情片。于1953年11月3日在日本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了住在小城中的平山周吉老两口,在与东京成家立业的子女们短暂相聚并迅速分离、各自回到原有生活轨迹的故事。
《秋刀鱼之味》
《秋刀鱼之味》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笠智众、岩下志麻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老人平山的家庭生活和嫁女的过程。该片于1962年11月18日在日本上映。
《茶泡饭之味》
(1952)
出身信州农村的佐竹茂吉与出身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妙子结婚,七八年的婚姻生活并未弥合二人原本出身的差距,反而因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之间矛盾丛生。佐竹生活上不修边幅,抽便宜烟,吃茶泡饭,坐三等车厢。妙子受不了丈夫的“低级”生活习惯,时常背着他和学生时代的好友出玩游乐。
两人的矛盾在对侄女婚事的看法上激化,妙子不辞而别,跑去神户同窗处散心。佐竹突然接到赴南美公干的任务,收到电报赶回的妙子发现家里已空无一人。当她终于感到失落时,飞机延误改为次日出发的佐竹却回到家中,夫妻二人共进一顿别样滋味的茶泡饭……
《东京暮色》
(1957)
已出嫁的大女儿没法与丈夫相处,回到父亲的家寻找避难所;未出嫁的二女儿忽然怀了孩子,夜夜到夜店等候负心汉的出现。与父亲下属私奔多年的母亲,突然闯进两女儿的生活,可二女儿打掉孩子后,再没法承受残酷的现实。
戏剧化的故事在小津晚期作品中不多见,但低调的处理手法炮制了不少经典场面。母亲在辞别东京的列车上不断探头张望女儿一幕,几乎预见老人晚境将至的凄凉。豁达面对生命,是小津往后作品的出路。
03
卢卡奇·维斯康蒂
Luchino Visconti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教父之一
卢奇诺·维斯康蒂(1906-1976)是意大利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巨匠。出身于名门贵族的维斯康蒂,从少年时代便与指挥家托斯卡尼尼、作曲家普契尼等名流往来。他早年醉心于音乐与剧场,后来搬至巴黎,开始对电影感兴趣。在这个时期维斯康蒂成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于是贵族世界的耽美没落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成就了维斯康蒂作品的矛盾而迷人的主题。维斯康蒂在电影美学呈现上非凡的创造力,使其在电影史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
他通过《大地在波动》等早期作品,与罗西里尼、德·西卡等人共同开创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范式。60年代,维斯康蒂转而关注十九世纪后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时代更迭的题材,比如《豹》、《魂断威尼斯》等等,通过描绘贵族世界的铺张与颓废、艺术与美、人性的罪与罚,形成了最为人所熟知的极尽华丽的电影风格,但其中所隐含社会分析和独特美学处理更使维斯康蒂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
美国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对维斯康蒂做出这样的评价:“维斯康蒂常常被称为伟大的政治艺术家,但这太过局限和狭隘。他对欧洲历史有着广泛的认识,他了解上层权贵的生活,但也能够理解下层贫苦百姓的艰辛。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每一个人都受到历史大潮的影响,从新现实主义经典影片《大地在波动》中西西里岛的渔民到《战国妖姬》中的威尼斯贵族,都是如此。”
▼代表作▼
《豹》
1963
曾获得196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影片以1860年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为背景,维斯康蒂通过萨利纳亲王家族的兴衰起伏,也从其自身的经历出发,感慨了贵族阶级的灭亡,对于时间的无奈和宿命感,被国际影评人认为是他用心灵拍摄的大手笔影片。
《北斗七星》
1965
本片拿下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这是一个家族衰败故事,带有古典希腊悲剧情结和现代推理味道,用隐喻来影射贵族家庭的全面没落。桑德拉与弟弟暧昧的乱伦情孽,加之她爱父仇母的心态,宛如古希腊悲剧中的爱列屈拉。
《大地在波动》
1948
故事发生在西西里的一个小渔村,演员都是当地居民。《大地在波动》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涌现出的一部伟大电影,1962年被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评为“世界电影十大佳片”之一。
《小美人》
1951
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对战后贫困生活现况的基本刻画,无处不在,出自对人尊严和价值的关怀,在刻画人物面对贫穷和梦想交战时的处境,格外有力。《小美人》几乎和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50年代的罗马,玛达莱娜也带着女儿玛丽娅前去应试儿童演员,她一心想让女儿成为明星,到头来却发现自己这一番努力只是电影公司工作人员的笑料。扮演女主角的安娜·玛妮雅妮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标志性女神。
《白夜》
1957
这是个很朴素的爱情故事,一边是坚守着1年后再见面的诺言,一边则是3个晚上一见钟情式的热恋……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改编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将俄罗斯变成威尼斯,把宏篇改成小品,维斯康蒂驾驭体裁的能力让人信服。
《洛克兄弟》
1960
帕荣迪家族男丁新旺,可惜生在农村,于是,母亲决定带着四个儿子北上,来到米兰投奔先一步到达的大儿子……而一个叫娜迪亚的女孩的出现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互相纠葛的亲情和爱情最终酿成了悲剧。电影分别以洛克五兄弟名字命名,五兄弟表面上就像手一样可以撑起一个家,但实际上,一撑开手,手指间的缝隙却越来越大。
《魂断威尼斯》
1971
《魂断威尼斯》改编自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后造成轰动。内容描写一位艺术家因为沉醉于追求青春与美,而不幸丧失性命。有人称这部影片就是维斯康蒂整个一生的缩影,电影对白较少,串起整部影片的是精妙的画面与马勒的《第三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以及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美少年”伯恩·安德森的容貌。
04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德国新电影四杰
1945年5月31日,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在那段德国最没落动荡的岁月中,法斯宾德度过了孤独且缺乏关注的童年。现实世界的苍凉与绝望,从那时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孤独内向的性格和敏感尖锐的触觉,让法斯宾德能更敏锐地察觉人和人之间最微妙的关系。
1982年6月10日,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被人发现死在了自己公寓的床上。刚度过其37岁生日,这颗“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心脏”忽然停止了跳动,让人们深感错愕。如今,当“德国新电影四杰”的其他三人——施隆多夫、赫尔佐格和文德斯仍然活跃在影坛时,法斯宾德所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叹息,还有他的大量传世之作。在短暂的14年电影生涯里,法斯宾德以疯狂的创作速度,为这个世界留下了41部杰出的电影作品。作为一位话剧作者、编剧和演员,他还创作了20多部舞台剧、广播剧和电视剧集。
如同戈达尔对于法国新浪潮的意义之“新”,法斯宾德对于德国新电影的意义同样如此。他坚信“电影解放心智”,以执着的姿态对抗着这个无趣又乏味的世界,并竭力伸出批判矛头,用电影倾吐着他内心的思绪。
▼代表作▼
《爱比死更冷》
《爱比死更冷》是法斯宾德的长片处女作。影片讲述了出狱后决心金盆洗手的慕尼黑青年弗兰茨被黑社会组织盯上并诱迫重新犯罪的故事。在影片中,可以窥见法斯宾德电影生涯早期,受施特劳布和惠来特的影响,从桌椅摆放、灯光布局、人物动作等,无一不尽显极简主义的风格。影片曾获邀参加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被提名金熊奖角逐。
《恐惧吞噬灵魂》
在法斯宾德诸多电影中,《恐惧吞噬灵魂》仅仅花费了两个星期的拍摄时间,可谓是一气呵成。法斯宾德的初衷,是为之后所要拍摄的《玛尔塔》与《寂寞芳心》作一次电影制作技法的试练,但万万没想到,这部片子成为了法斯宾德的又一部杰作,还荣获了1974年戛纳电影节FIPRESCI双周奖以及普通评审团奖。和法斯宾德其它电影不太一样的是,《恐惧吞噬灵魂》简明易懂,通俗完整。
《寂寞芳心》
影片改编自德国作家冯塔纳的小说,并刻意从原著作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戏剧化的情节剧故事,为此,还使用了大量的旁白和字幕。法斯宾德的电影中多次用到镜子反射来表达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在这部影片中,这个方式也得到了大量的运用,有些镜头中,镜面甚至多次反射,手法运用让人为之回味不已。
《中国轮盘》
封闭空间里,一对夫妻,各自心怀鬼胎,家庭教师内心邪恶自私,每一个人都在伪装。看似柔弱无辜的女儿设计了一个游戏,逼出每个人最丑陋的一面。有趣的是,法斯宾德还将尼采的太阳引入这场暧昧游戏中,并至终提出了“多人轮舞”真正的混乱源头:混乱首先在我的体内。
《世界旦夕之间》
《世界旦夕之间》是1973年法斯宾德为电视台制作的两部式科幻电影,改编自伽洛耶196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这部片子后来被好莱坞翻拍成《异次元骇客》(The Thirteenth Floor),也深深启发了《黑客帝国》。由于版权问题,这部电影在电视台首轮播映后就极少重回荧屏,电影院的放映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去的15年间,此片仅仅在电影院放映过两次,分别在纽约和巴黎。此次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机会实属珍贵。
《维罗妮卡·佛斯的欲望》
影片讲述了过气女伶维罗妮卡如何从生活没落再一步步走向死亡。本片是法斯宾德“德国女性”三部曲的第三部,其它两部分别是大名鼎鼎的《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和并不太出名的《劳拉》。该片在1982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同年,法斯宾德去世。
05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
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年1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里米尼市,意大利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有着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成就高峰,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他更以强烈的“费里尼风格”,引导着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
▼代表作▼
《浪荡儿》
I vitelloni
-1953-
费里尼自编自导的成名作,也是他个人半自传电影。影片讲述五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在虚度光阴之中寻找生活意义的故事。片名原意为“小牛犊”,由此引申为“啃老族”。费里尼在意大利奥斯提亚城重建了具有其家乡里米尼小镇风光的摄影场地,耗时半年进行拍摄。他开创性地利用强烈的情感回忆建立叙事模式,展现荒诞的诗意和华丽狂欢式的人文气息。费里尼的弟弟里卡尔多·费里尼在片中出演配角。本片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十佳电影之一,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以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影片。
《骗子》
Il Bidone
-1955-
费里尼的“孤独三部曲”之二。影片讲述三个骗子通过骗穷人钱谋生,但他们的良心逐渐受到拷问。这是费里尼的一次人性实验,他模糊了善恶边界,袭承新现实主义风格,有意削弱诗意之气,以骗子的视角入手,在展现花样骗术的同时,犀利揭示了意大利社会贫穷差异的现实,突显劳苦大众悲哀的生存境遇。影片中,费里尼耗时两周拍摄一场二十分钟的派对戏,利用超过要求十倍的镜头数量,刻画并抨击上流社会糜烂众生相。本片曾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甜蜜的生活》
La dolce vita
-1960-
费里尼的传世经典,同时开启了他与意大利银幕男神马斯楚安尼的长期合作。影片通过一名八卦记者游走于社会名流和底层生活的故事,以非线性叙事方式,幽默讽刺罗马上流社会堕落空虚的浮华生活和人类的窥私欲。罗马城八十余处华丽场景于摄影棚内搭建而成,包括著名的威尼托大道。本片不仅摘下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还为时尚圈和流行文化界带来巨大冲击,片中前卫时尚的服装设计赢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日后流行全球的“狗仔队”一词也正是从片中摄影记者“Paparazzo”人名引申而来。
《八部半》
8½
-1963-
费里尼导演生涯巅峰力作,片名源于费里尼当时执导过的影片总数量。影片讲述一名灵感枯竭的导演,在拍摄一部科幻片时跌入了现实、过去和梦境的兔子洞,期间经历既是电影行业制作幕后的全解码,也开启了费里尼导演生涯新篇章。费里尼完全跳脱剧本,全凭灵感耗时七个月完成拍摄。在作曲家尼诺·罗塔辉煌欢腾的配乐下,费里尼天才地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马戏团和童年幻想等以意识流叙事手法融为一体。本片凭借其超凡的拍摄手法,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黑白片服装设计奖,亦多次入选英国电影学会影史十佳电影榜单。
《朱丽叶与魔鬼》
Giulietta degli spiriti
-1965-
《八部半》的女性版。费里尼在本片中继续沉迷于潜意识梦境,利用艳丽的色彩、夸张的服装设计和怪诞的视觉奇观,巧妙杂糅神秘主义和荣格心理学理论,描绘一位资产阶级女性怀疑丈夫出轨,精神开始产生臆想,离奇事件接二连三发生,由此探寻人类精神压力,并为妇女解放运动发声。费里尼的爱妻朱丽叶塔阔别八年重返夫君的电影世界,拍摄时因长期抵触而给费里尼带来额外灵感。本片荣获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女演员奖。
《小丑》
I clowns
-1970-
费里尼带着剧组团队走遍巴黎和罗马的大街小巷,开启一段寻找不同小丑扮演者的暖心之路。本片是费里尼执导的伪纪录片,为纪念小丑,他回溯带有小丑记忆的童年,通过采访和演绎,以二段式的叙事结构编排,游走于童话幻想与纪实现实之间,使小丑这一崇高艺术职业在银幕上得到重生。费里尼结合历史影像资料,别出心裁地利用戏中戏形式,既让自己出镜,又邀请到诸多昔日小丑扮演者,甚至包括《甜蜜的生活》女神安妮塔·艾克伯格本色出演,一同上演一出戏里戏外皆小丑的喜剧。影片荣获意大利大卫奖特别大卫奖。
《罗马风情画》
Roma
-1972-
二战时期,青年费里尼从里米尼初来乍到罗马,多年之后再回首,罗马又带给他怎样的新感受呢?本片分为两个章节,从战时与现代两个时期入手,分别以剧情片和伪纪录片进行表现。罗马是本片唯一的主角,费里尼奇巧地将城市与大量人物发生故事性联结,以随性浪漫的散文笔触,真实记录罗马城市新旧交替的景观,即兴又多面地呈现罗马的生活、宗教、底层娱乐、现实问题等诸多细节,溢满了他对这座绝美之城的热爱。本片也是意大利银幕女神安娜·马尼亚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银幕绝唱。
《阿玛柯德》
Amarcord
-1973-
延续《罗马风情画》,灵感来自费里尼的童年。片名是费里尼创造的词汇,意指“我记得”。影片重回1930年代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的意大利小镇,借由小男孩的视角,讲述镇上形形色色居民生活的滑稽轶事。费里尼第一时间并非构思剧情,而是画下记忆图景寄希望于启发世界,用柔情与甜美包裹失落伤感。本片戏说历史,以诗人旁白为线索,轻松而赋有韵律地呈现复杂华丽的场景,荒诞折射一代人的青春欲望、压抑心理和历史创伤。本片让费里尼创纪录地第四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访谈录》
Intervista
-1987-
费里尼的倒数第二部作品。本片采用戏中戏的结构,通过四个章节,讲述一群日本记者来到罗马电影城采访费里尼,随后逐步进入费里尼的幻想童年。费里尼完全跳脱于传统电影叙事架构,再次暧昧地将纪录片与剧情片勾兑,梦幻般的文学性在片中弥散,赋予费里尼工作多年的电影城诸多传奇色彩。费里尼昔日合作伙伴悉数登场,让观众跟随他的脚步探寻马斯楚安尼和艾克伯格的现状,《甜蜜的生活》片段再次于片中被点亮,无限惆怅纷至沓来。本片荣获戛纳电影节四十周年纪念大奖。
《月吟》
La voce della luna
-1990-
影片改编自博洛尼亚大学教授卡瓦佐尼的寓言《疯子的诗》,讲述一名流浪汉与前任州长在月光下经历的一系列疯狂冒险。本片斥资150亿里拉拍摄,费里尼再次借助童年记忆,在罗马城外建造反乌托邦式小镇,通过观察演员的即兴表演,完善影片剧情。他以温柔的笔触,将现代流行与古典相互交叠,以拟人手法讽刺人类精神贫瘠与大众媒介的无理蚕食。意大利两代喜剧大师罗伯托·贝尼尼和保罗·维拉乔担任主角,后者凭借本片获得意大利大卫奖最佳男主角奖。
参考资料来源
https://www.siff.com/
-END-
更多相关艺术专业干货信息,关注良心艺术留学公众号:part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