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阿水是家里唯一的男孩,阿水天性聪明可爱且富有强烈的好奇心,父亲在三个儿女中,对他尤其疼爱。虽然家境窘迫,但是勤劳朴实又很传统的父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阿水送进了山寨里唯一的学校。
午夜的时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这部电影,看到的第一个镜头是影片中小演员阿水,大大的眼睛,略显忧郁的表情,和一群孩子在水塘里用一个竹篓捉泥鳅,别的孩子嬉嘻闹闹,他安安静静,然后大家打起水仗来,阿水被姐姐叫上岸,漂亮的姐姐温柔地给阿水的光屁股上涂满黄泥,镜头再转,阿水被妈妈涂满肥皂洗得干干净净的,跟着爸爸到了朱老师的露天课堂,他被朱老师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表演非常自然贴切。朱老师把阿水安排跟自己的女儿一桌,阿妮就成了同桌的你。
没有父亲的阿妮无时无刻不被朱老师带在身边,除了家里的老阿匹(奶奶)没有任何伙伴。从小就和姐姐感情很好的阿水,没有像其他男孩一样对阿妮敬而远之。而友好大方的阿水使孤独的阿妮不仅有了同桌更有了同伴。
下课的时候,阿水把跟爸爸去买东西,售货员没有零钱找而给他的一块糖,从背后悄悄递给阿妮,浅黄色的糖纸,看起来都要流口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对小孩子来说是非常奢侈的。阿妮吃了糖,又把糖纸给奶奶看,奶奶拿起糖纸舔了舔,阿妮也舔了舔,脸上是快乐满足纯真的表情。
阿妮教阿水写字,阿水把阿妮带进了寨子里其他小伙伴的玩耍中,两人成了一对要好的朋友。上学后,阿水和阿妮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电影。一部《祖国的花朵》,使阿水和阿妮看到了北京,山外的世界变得逐渐清晰而有轮廓,这一刻阿水和阿妮深深地喜欢上了电影。有一次,阿水带着阿妮去看电影,很晚回到家后被着急的父亲痛打了一顿。阿妮病了,并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寨子太闭塞,只有简单的药方。
阿妮的病越来越重,乡亲们都主动凑钱为她看病,朱老师没有拿大家的钱。最终,日益憔悴的朱老师一个人背着阿妮悄悄地离开寨子去县城看病。阿水呆呆地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没有老师的学校的开始放长假。失学又失去阿妮的阿水恢复了上学前的生活,却丢失了快乐。寂寞的他一个人跑到山头呆呆地望向山外,他想念朱老师想念阿妮想念电影……
由于寂寞的吞噬,阿水变了一个人,着了魔的他为了阿妮的爱和自己的爱他常常跑很远的山路去看电影,接二连三地闯了不少祸。在一次电影院后墙坍塌的事故中还差一点丢了性命。最后阿水病了,梦里都嚷着电影里的对白。
父亲顶着压力破釜沉舟,阿水都默默地看到了心里。一架电影机,对于任何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都简直是遥不可及,但是它却承载了儿子的梦,也承载了父亲的爱与希望。从此,这位父亲和儿子历经千辛万苦、风雨无阻地走乡访镇,放映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国产影片。
他们蹒跚于山岩,掉入过泥河……但智慧的父亲总能带着阿水想出各种办法克服困难。儿子笑了,父亲笑了,回来的阿妈笑了,寨子里的人们都笑了。电影,为原本寂静的山寨引来了长龙般的火把和前所未有欢乐。它使这里的人们第一次如此正视到了山外的世界。
一天清早,朱老师带着病危的阿妮回到了山寨,阿水立刻兴奋地奔跑着去看望她。阿水面对躺着的阿妮一遍又一遍地把看过的电影演了起来,阿妮露出了幸福的笑脸。可惜幼小的阿妮没有坚持到日落……
看着朱老师一如既往地微笑,阿水似乎也懂得了什么。一天夜里,阿水把自己攒的电影废胶片一张张在阿妮坟前点燃,希望快乐可以带给另一个世界的阿妮……第二天清早,阿妮的周围开满了鲜花,阿妮笑了。
随着时间一天一天的流逝,很多事慢慢发生了变化。寨子里通电了,有自来水了,有电视了……人们遗忘了曾经夜空下磨秋场的拥挤。电影机只有孤独地坐在屋子的角落里,阿水在那一遍一遍地仔细为之擦拭灰尘。
一个哈尼孩子就是这样在父亲的支持,老师的熏陶,电影的魅力和自己的执着下走出了大山。十几年过去了,阿水终于为阿妮实现了心中的心愿-:长大后一定要去北京。就这样阿水始终在自己寻梦旅程上坚持奋斗着……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电影的故事。
整个电影弥漫着质朴清新的气氛,不争不抢,安定从容的格调,让人看了总觉得心底某个角落被触动,淡淡的哀伤和浓浓的感动交织往复,绕梁三日而不散。
这部电影是根据哈尼族导演
李松霖的亲身经历改编的,这位导演作品不多,代表作《爱未央》选作2013年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入围影片,同时也是开幕影片。虽然这位导演的作品不多,但是风格清新隽永,总能直击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