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莫妮卡
“不管是在院线还是平台,小成本电影从成百上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寻求出圈的唯一机会,就是题材创新和类型创新。”电话那端,周文武贝缓缓道来。而这两点,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作核心。
自称“独立电影人”的他,这次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就是“职场”。
职场戏并不少见,但“披着职场外衣在谈恋爱的”在周文武贝眼里不算真正的职场戏。昨日上映的《独家头条:初露锋芒》是周文武贝的野心之作,他想要打造一部真正去偶像化、原生态呈现的职场写实题材作品。在他看来,职场,就是国产小片的创业板、试验田。
不止一部,这还只是他“三部曲”系列版图的一个开始。虽然八年的孵化充满艰辛,制作资金也捉襟见肘,但望向未来,周文武贝还是满怀信心,十分看好职场领域的市场主流潜质。而《独家头条》的出现更让他坚定了对题材类型探索的决心。
八年打磨,一副原生态、去偶像化的娱乐圈浮世绘
实际上,《独家头条》这个项目早在2012年就开始启动了。当时,这部作品的名字还叫《头条女王》,而且,创作团队是按照“偶像剧”的方向进行打造的。这也是周文武贝入行后写的第一个剧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项目被搁置。周文武贝也化身导演,与国外制作团队合作,执导了《绝命航班》《蒸发太平洋》两部作品。
直到2016年,周文武贝才再次拾起这一项目。但此时,周文武贝并不想将这部作品简单塑造为一个爱情故事。眼见职场题材领域空白的他,决定将项目打造成一部以娱乐圈为背景、以娱乐记者为视角,完全去偶像化、原生态展现的职场写实题材作品。除了一开始的背景定位,娱乐圈其实也是他熟悉,且普罗大众最为关注的职场之一。
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周文武贝原本想参考美剧的迷你剧集,但由于国内尚未有类似尝试,7集的内容体量难以被认可,最终无奈放弃。之后,周文武贝与CCTV-6电影频道等投资方达成战略合作,决定启动系列化的开发模式,将项目打造成“三部曲”的小成本系列电影。
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动,也让周文武贝花了一年的时间,重新对剧本进行了详细的调整和规划。三部电影,三个不同的故事,但都围绕娱乐圈这一职场展开,而且每个故事都会有巧妙的勾连,由此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世界观。“我们在电影里埋了很多线,观众看完后会明确觉得还有下一部。不只是埋一个彩蛋,是全片在埋线。这也是一种创新,我们时刻在为系列电影做准备。”周文武贝表示。
从制作规模到内容形式,看下来,《独家头条》都颇有种日剧剧场版的影子。实际上,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周文武贝也参考了剧场版的气质风格,将职场和悬疑相结合,虽然其中不乏爱情、青春元素,但主打的还是强悬疑、快节奏的影像概念。因而,准确来说,《独家头条》是一部“职场悬疑”类型作品。
而为了呈现娱乐圈的真实样貌,创作团队在服化道、美术、场景等方面都尽力追求原生态,还原贴近现实。在演员选择上,周文武贝也大胆启用了余佳淼、杜天皓等新人演员。“相比资深演员,他们的表演肯定略显稚嫩,但作为一个突破性的创新故事,新人演员的演绎不见得是坏事。而且电影里的人物角色本来就是年轻的,他们的完成度也很不错。更何况电影还有黄觉这样的老戏骨加持,黄龄的表现也充满惊喜。具体不能剧透,让观众去看吧。”周文武贝笑着介绍。
从2012年的初具雏形到2016年的再次启动,再到现在的筹备上映,八年磨一剑,《独家头条》逐渐摸索出一条大胆包身且独树一帜的路线,为观众奉上一副最写实有力的娱乐圈职场浮世绘。原生态、去偶像化的职场创新题材,系列化的野心设计,强悬疑、快节奏的影像风格,每一点都足够创新,当然也足够有挑战。
预算、工业化制作、内容探索...“商业小片”的艰难孵化之路
自古以来,对新事物的开拓创新往往还伴随着巨大的磨难和艰辛。八年孵化过程中,《独家头条》也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险阻。采访过程中,周文武贝甚至一度感叹:电影差一点就没能与观众见面。
这其中,创作团队面临的最大难关就是资金问题。虽然周文武贝一直自称《独家头条》是一部商业片,但背后却是千万出头的文艺片成本,故为“商业小片”。实际上,在2017年电影投入拍摄的时候,为了节省预算,周文武贝计划“三部连拍”,但最终还是因为资金链断裂,无奈中断了这一计划,先推动了前两部的拍摄。
具体的拍摄过程中,虽然《独家头条》不是传统的工业大片,但由于娱乐圈的内容定位,剧组不仅要搭演播室,还要有电视台,拍摄的场景都要很大,再加上高要求的精良后期制作,投入成本都不低。“我当时因为在上海拍摄,要不是我是上海人,通过大量的资源刷脸,可能这部电影都拍不完,场景都不够。”周文武贝苦笑着说道。
谈到之前的《绝命航班》和《蒸发太平洋》,周文武贝直率地表示这两部其实也是小成本电影——“我就没有拍过真正大体量的电影,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永远都是钱不够的状态,这次是钱不够到了极致,非常辛苦。”
而且,相比于之前的两部导演作品,这次还是周文武贝第一次在国内,跟国内团队进行合作。这一点也让他觉得有些不适应。在他看来,国内团队在工业化的制作水准上还是相对弱一些,因而整个制作过程略微有些波折和辛苦。但也正因为在以往创作中培养起来的应对问题的能力,让他顺利跨过了这次拍摄的所有阻碍。
另外,由于是全新题材和类型的探索尝试,还涉及到对真实生活的映射和挖掘,电影创作本身同样是充满挑战的。电影究竟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做成什么样的作品,都要自己摸索着前进。“新题材容易受到各种约制,如果前面有成功案例,别人踩过坑,你再踩是简单的。但是要做新题材,方方面面都吃不准,会冒出很多问题。”比如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审查红线。再加上电影局机构改革,审查过程难免拉长了些。
而从2018年年初拍摄完成到现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由于牵扯到不同的制作团队,甚至是跨国合作事宜,周文武贝一直围绕在这两部电影的后期工作上,这同样不太让人省心。
当然,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整个制作捉襟见肘,新领域内容的开拓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影片未来的市场价值同样是不可限量的。
题材创新 类型创新,职场是国产小片的创业板
作为独立电影人,从《绝命航班》《蒸发太平洋》到现在的《独家头条》,在行业深耕多年的周文武贝也逐渐对市场有了深刻的见解。
在他看来,如今,不管是院线市场还是平台市场越来越寡头化,大家的注意力和资源也越来越聚焦于头部内容。在这样的不利形势下,独立电影人要如何做出爆款?国产商业小片要如何出圈?题材创新和类型创新。而这其中,职场,就是他最看好的领域。采访中,周文武贝也多次强调表达自己的观点:职场是国产小片的创业板。
那为什么是“职场”呢?
首先,在周文武贝看来,职场是一个巨大的题材宝库。“真正的职场包含太多行业,抛开犯罪题材里的警察、官场,还有律师、医生、记者、公关、哪怕公务员等诸多行当。”但正如“披着职场外衣在谈恋爱”这句广为流传的吐槽语,周文武贝也认为,职场题材从没有真正的被好好开发过。剧集市场如此,电影市场同样如此。
“讲古代、官场的电影,算是职场的一种,但现代职场电影大部分还是在谈恋爱。如果做职场戏,就要赋予故事所有职场特性,创作者要对职场有充分的了解,塑造真实感,虽然艺术不能百分百真实,但也要做到相对真实。不要动不动就去谈恋爱。谈恋爱,观众当然也爱看。但这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职场戏了,职业在这里就成了一个标签。”
其次,相比于其它,职场题材的门槛并不高。电影对资本投入以及工业化的水准要求等等都较低,对创作者的素质要求高,更多考验的是编剧和导演是否有相关的生活和行业阅历。但这都是软性指标,不是硬性的,所以在创作上会相对容易一些。“当然,目前国内还有很多类型是没有涉及过的。比如歌舞、音乐、运动、政治等等。但我觉得,做职场的成功概率比做其他的小成本题材或许要高。比如拍律师戏,就不需要很复杂的拍摄手段和电影技术。”
另外,周文武贝一直认为,观众的口味是多变的,而且永远对新类型保持期待,对没有开掘过的题材怀有兴趣。动作、喜剧、爱情这样的大类型,市场永远需要。职场,也会是一个大类型,虽然现在还没有成型。“职场还会细分,有职场喜剧、职场爱情、职场青春、职场悬疑、黑色职场等等。《编辑部的故事》就是在讲职场,典型的职场情景喜剧。”
面对未来职场题材及类型的市场前景,周文武贝预言,无论这次《独家头条》的市场反馈如何,职场都会是未来的主流题材之一。当然,中国市场很大,喜剧、动作等等都是主流,职场肯定也会跻身其中。国外的欧美、日韩市场,职场都是主流题材里的重要分支。“虽然这次是破冰尝试,很多地方捉襟见肘,但我们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和野心,我们也希望观众能够尝试一下这样的新类型。”
电影创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探索新内容、好内容更是如此。头部项目自占优势,小成本作品要想成功,更要积极探索出圈之道,争取在市场抢占一席之地。而只有不断尝试新可能,市场也才会拥有更大可能,释放更大增值空间。哪怕试错,对市场而言也是一种良性反馈。
谈到未来的发展规划,周文武贝坦言还想维持“独立”身份,专注项目开发制作,不想盲目扩张,在创作上坚定类型探索的决心,扛起新题材和系列化两杆大旗。我们也期待这部“新”作品的正式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