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从胡金铨、张彻到程小东、徐克,以至于李安,从艺术创作到市场反映,武侠电影无疑是华语电影的重要标志。在技术美学的突破下,21世纪以来的武侠电影对视觉效果的追求日益成为电影艺术探索的方向。武侠电影表现的基本要素是人物、动作、空间场景,在传统的武侠电影中空间场景仅仅是作为背景衬托,并不被当作一个核心的影像要素来凸显。
画面的平面性被动静之势震荡,由此能牵动观者。而《聂》的画面静默、冷寂,是一种平面化、符号化的呈现方式。影片在纯胶片实拍、无特效制作的形式中完成,画面中的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山水之间没有显示出呼应,只是构图组合。无论是残阳铺水还是苍山旷野,都只是极客观静态的风景影像,画面中没有人物或者人物被压缩。构图中的物象没有互动之势,山静林静大地静,水静云静雾气静。人物与山水之间也毫无互动倾向,人物虽置身于山水风景之间,但并无视觉触觉心绪上的扰动。画面所呈现的只是二维平面的视觉效果而已,并没有把山水风景营构为故事发生、人物存在的空间场域。准确来讲,山水只是风景而已。中式美学思想中的“山水”源本上就与“风景”不同,它不是世界的一隅。“‘山'不想它自己,山不存在于它的‘自我里面',与众隔离,退隐在它的本质里。
山暗地里听见———也肯定会呼唤———它的伙伴:水。”“中国的山水则指出(成为伙伴的)对立因素之间无穷的互动,世界万物乃以其为原型而生成部署的。”“山水”是可居之地,是诗意栖居之所。而“风景”强调主体—客体的强烈关系,强调部分—全体,强调“视觉”。“山水”在《聂》中只是被摄像机客观化的“风景”,这风景画面当然有视觉上的美感冲击,但因隔离于主体,且极静态的画面之中无涌动之感,所以影响观者的感性进入。画面的动静之势直接牵动观者的感性体验,画面的动静之势是画面之中时间推力的直观表现。由于画面的时间推力,电影节奏得以诞生。毫无疑问,电影艺术打动观众是电影节奏对观众主体性的带动,只有在节奏的带动中,观众才能全身心地与影片合律相融,达到完满的美感体验。主体性是现代性的核心主题,对主体性现代宰制的解分化是现代艺术的一致追求。
节奏,从西方词源学上来讲,最早指韵律诗和运动韵律,源于拉丁文rhythmus“随时间的运动”,源于希腊文rhythmos“对流量和运动的测量,节奏;比例,对称性;安排,顺序;形式,形状,明智,方式;灵魂,性格”。可以说节奏含蕴着时空的各个维度,是时空整体流转的律动。电影作为一种声画形式的时空艺术,最根本的便是画面整体流转带出的律动———时间感,“我们无法想象一部电影里没有任何时间感流经画面,但是我们却很容易想象一部电影没有演员、音乐、布景,甚至剪接”。时间当然不是影片物理时间上的时长,而是情感意识、生命意识的流动。
塔可夫斯基这样描述:“时间如何在镜头之内让自己被人察觉?当我们感觉某种东西既有意义又真实,而且超越了银幕上所发生的故事;当我们相当有意识地了解画面上所见,并不限于视觉描绘,而是某种超越图框、进入无线的指标———生命的指标;那时时间便具体可触了。”时间存在于镜头之内,存在于视觉描绘与叙事之内,但又超越镜头与视觉描绘,使我们进入另外一个与之相连的生命意识世界。时间赋予了影片生命,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节奏强度。而电影节奏的传达也必然需要透过视觉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