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目标50亿的《长津湖》,是中国电影市场今年下半年的翻盘希望。
在暑期档和中秋档的相继低迷之后,拥有《长津湖》的国庆档成为了今年大盘超越2016年450亿,甚至冲击500亿的最后一搏。如果还是没有爆发性的表现,后面进口片回归也没什么戏了。
不过,从一份国庆历史预售曲线图看来,《长津湖》预售表现要是放在2019年,不仅远不及票房冠军《我和我的祖国》,而且是要垫底的。
当然现在的市场不能和那时候直接对比,要是放在去年,就不输给任何一部影片。
只是,这样温和的表现,和期待中的“大爆”还有着明显的差距。
所以今年的市场还有逆袭机会吗?
这得看《长津湖》能否扛过3大难关。
①战争片审美疲劳
战争电影一直是国产电影的强项。
改革开放前有《地道战》等经典,今有《集结号》等票房爆款。
经过了一段国产喜剧和奇幻类型片,以及好莱坞的霸权时代,从2017年开始,国产战争电影开始重新回归人民的主流视线。
2017年有《芳华》破10亿,狂破影史票房纪录的《战狼2》也有着(现代)战争的元素;
2018年现代战争片的里程碑《红海行动》一举夺得年冠;
2020年经历半年停工之后,《八佰》和《金刚川》联手拯救濒临危机的影院。
观众对于战争电影的热情持续高涨,就连引进片也不例外。
《1917》、《敦刻尔克》、《血战钢锯岭》这些好莱坞制作虽然票房不及国产的那么多,但在网络上也有着不小的热度。
似乎,战争电影迎来了一个全盛时代。
但不可忽略的是,观众的审美疲劳问题。
一下子这么多同类型制作砸过来,尤其是对于国产,较为单一的民族主题来说,观众是很容易看腻的。
预售没有爆发性的热情,可能就是《长津湖》卡在了一个审美疲劳的节点上。
多数观众并不急着买票,而是等到假期再看情况要不要去影院。
所以这部国产顶级制作,可能就是战争片在市场上的一个关键点,能否给观众带来与前面同类型片不同的感觉,将是票房表现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②经手4位导演的品质考验
如果不看剧情简介,只看演职员表,可能有人会以为《长津湖》就是《金刚川》的加强版。
毕竟两部电影都是聚焦抗美援朝。
《金刚川》由于拍摄周期短,是一部赶工期制作的“救市特供片”,口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位导演联手虽然是加快了拍摄速度,但各自拍摄的部分并未形成有效的统一。
同样是三位导演联手的《长津湖》,情况有所不同,却同样有品质上的考验。
《长津湖》在2019年10月立项备案,比《金刚川》还要早,最开始是由刘伟强一个导演执导。
然而到了2020年开拍,剧组因疫情被迫停工,等到复工之后,博纳调整计划,让刘伟强去拍《中国医生》,陆续找来徐克、陈凯歌、林超贤三位导演联手救场。
找徐克是因为他擅长这种多导演赶进度的工作;
林超贤是因为他能拍大场面;
陈凯歌嘛,这不好说。
总之,三位导演联手,和《金刚川》一样,有一定原因是因为拍摄周期问题,博纳想要加快进度。
就不说徐克和陈凯歌是第一次拍这种战争大片,林超贤能弥补他们的不足,三位导演取长补短是好事。
但是,《长津湖》是一个完整故事,不是像《金刚川》那样分成三个段落,正好一个导演负责一段。
这就要求影片要有更为统一的叙事和风格。
三位导演都是监制,风格都不太一样,最终是谁说了算?
如何统一战线,做出一部流畅统一的电影,是三位导演的一个难点。
唯有三个大脑成功融合,《长津湖》的品质才能得到最大保证。
有了品质保证,票房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爆发。
③档期不够热闹
看样子《长津湖》已经预定了国庆档的票房冠军,也正因这种一枝独秀的霸气表现,使得今年不同于往年一样竞争激烈。
随着《铁道英雄》的撤档,今年国产的头部电影只有3部。
2019年也是3部,不过当时是恰逢建国70周年,3部都是群星荟萃,迎合节庆气氛,这才创造了国庆档的历史纪录。
而在去年,加上提档的《夺冠》,就有5部头部电影参与到竞争当中。这才让档期大盘冲到了36亿的历史第二,国庆档也正式成为一个超级档期。
没有竞争对手,这《长津湖》票房应该更高才对啊,因为观众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都看这一部了嘛。
其实不一定。
如果电影档期没有足够的热度,那可能就会给观众造成一个没电影可看的错觉。就有人索性什么都不看。
但如果有很多电影可看,就会有人看了一部不过瘾,想再看另一部。
总观影人数并非固定的,而是流动的。
档期不够热闹,观影人数下降,冠军作品的票房可能还没有竞争激烈的时候高。
竞争激烈的时候,观众有了看热闹的心态,大都会优先选择口碑票房较好的,所以这时候票房可能反而会高。
在这个相对冷清的国庆档,没有对手的《长津湖》,远还没有到胜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