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意外。
苹果TV出品的经典科幻文学改编剧集《基地》,口碑失利。
仅仅两集,就直接崩了。
一年前,亚马逊也推出过一部经典科幻文学改编的《美丽新世界》,同样是未能得到观众的肯定。
而Netflix正在打造剧版《三体》,虽然来自刘慈欣的原著尚未能和阿西莫夫、赫胥黎的直接相比,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成真正的科幻经典,但亚马逊和苹果两家流媒体的失败,仍可以是《三体》影视化的前车之鉴。
①政治正确惹人嫌
《美丽新世界》其实还好,《基地》就彻底是被政治正确俘虏了。
“特供”的黑人聚集星球,满屏的黑人角色,却没有亚洲面孔,这也就算了,最不能让原著党忍受的是,原来的主角被魔改成了黑人女性。
既能迎合女权思潮,又能讨好黑人群体,这操作简直一绝。
编剧这么改,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时代,反映当今的社会现状。
但是,原著是一部经典文学,不是随随便便的网文啊!
经典文学已经被万千读者所认可,当中的许多角色都在每个读者心目中形成了大致而深刻的印象。
《基地》开头大致还是改编原著第一卷第一章的情节。
原著是通过年轻数学家盖尔的视角,来引出整部著作的核心角色,“基地”概念的提出者哈里·谢顿。
当看着一个形象和心目中完全不同的盖尔前往银河帝国中心川陀,即便对于川陀景象的还原很唯美,特效没得说,但这对于原著党来说真的很不友好。
“看完《基地》(剧),我仿佛没有看过《基地》(小说)。”
这句评论的描述真的再准确不过了。
还有不少原著党提到,盖尔在整部原著中的分量其实很少,主要作用就是引出哈里·谢顿。
而剧集是直接把盖尔变成了救世主,这种大改的节奏,恐怕后面会更收不住。
你改编这种经典文学,第一批受众就是原著粉丝,一上来就直接无视粉丝的原有预期和印象,真的就不要怪人家谩骂吐槽了。
把政治正确滥用到经典著作,这就是《基地》开局崩溃的最大原因。
②时代变化注定需要大幅改编
不是说经典文学就不能大幅度改编。
只是说改编需要慎重。
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不断被怀疑和改进,他的《银河帝国:基地》发表于50年代,肯定是有一些地方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直接照抄,只服务于原著党,也是不行的。
只是要改编,就得面对两大难题。
一个是如何改得能和阿西莫夫一样的水平,不丢大师的脸;
另一个是如何把文字影像化,别说是经典了,这是小说影视化的普遍难题;
所以对于一部分读者来说,最好就是别拍。
因为能拍成神作的,概率太低了。
搞不好就是毁原著。
《美丽新世界》加入了人工智能,那时候作者想不到有电脑这玩意,剧集迎合时代发展,做了适当的改编。
然而,人工智能在科幻作品已经是泛滥的存在,出发点虽然是没错,但这么一改,反而降低了原著的档次。
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基地》或许是吸取了教训,没有滥用人工智能,而是加入了克隆人皇帝的设定。
为了保证自己的长久统治,帝国皇帝克隆了自己,并同时以同年,壮年,老年三个个体存在。
讲真,这个设定比《美丽新世界》的AI掌管人类要有趣多了。
因为只播了两集,这一改动是好是坏还不好说。
但太空电梯设定的加入就真的直接崩坏。
这一构想实际上是出现在阿瑟·克拉克的《天堂之泉》,而非阿西莫夫《基地》,这种无谓的“联动”真的就是在自作聪明。
这么大的一个工程,这么强大的一个银河帝国,保安措施如此松懈就算了,居然两个人自杀式炸弹袭击,就把这太空电梯给毁了,直接造成1亿人死亡。
这不禁让观众怀疑,这帝国是怎么能统治银河系几万年的……
③剧集肩负娱乐需求,内核被弱化
第一集随随便便就把太空电梯给炸了,其用意再明显不过,那就是要给观众看大场面。
无论是苹果还是亚马逊,乃至是Netflix,投资拍剧,最重要的还是要赢得点击量。
《基地》虽然是放弃了讨好原著党,但对普通观众还是很友好的。
第一集废话不多说,直接就让帝国皇帝出场,让观众熟悉帝国的架构。
如果严格按照原著拍,第一集只讲盖尔和哈里·谢顿的受审,全部都是文戏,万一原著党还是觉得不行,路人观众又看得没意思,没有科幻大剧的感觉,那就更惨了。
于是,在开场,《基地》就把视角打开,用更宏大的叙事,提前把史诗感给做出来。
第一是给出危机感。
统治了数万年的帝国,突然被一个权威学者说,500年后将会彻底覆灭。
这预言是不是真的?帝国的命运将会如何?主角要怎么拯救世界?
这可以是一个吸引观众看下去的点。
第二是加强矛盾冲突。
帝国边界发生了冲突,皇帝需要出来出面调停,维护帝国的和平状态。
皇帝要怎么维护自己的强权统治?革命势力又要怎么推翻帝国统治?
没错,这或许会变成一部太空歌剧版的《权力的游戏》。
第三就是大场面了。
最后来一波大型灾难场景,提醒观众,这真的是一部超级大制作啊!
还不赶紧充会员追剧。
权衡经典与当代元素的结合;
权衡文字与影像的转换;
作为经典改编,还得权衡娱乐与艺术的平衡。
《地基》崩了。
真不是意外。
只愿正在制作《三体》的同仁,能看到这前车之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