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出现的一个久违的名字,真让飘意外又惊喜——
林子祥。
意外的是,入行已经45年的林子祥,在如今居然还有如此高的讨论度。
惊喜的是,他在舞台上依旧那么游刃有余且迷人。
前阵子他现场演唱经典金曲《敢爱敢做》,嗓音依旧粗犷有力,每个高音都饱满有质感。
当年在乐坛颇负盛名的“呛”式唱腔,到今天愈发老辣迷人。
听得人热血沸腾,也将全场气氛推至最高点。
有多精彩?
连成龙都化身迷弟激情应援。
而与胡夏、杨芸晴等后辈的合作,更让广大当代听众,感受到了当年乐坛大佬的魔鬼铁肺功。
花样年华的我连上个楼梯都费劲,74岁的林子祥唱歌连换气声都听不到。
听着这怀旧的金曲,感慨着当年的群星璀璨。
总叫人对当年黄金时代的乐坛分外怀念。
而还没过足怀旧瘾的飘,顺着林子祥,竟发现一档宝藏综艺——
《我们的歌 第三季》
吸引人的点何在?
无它,不过海报里这群歌者。
不仅有乐坛的前辈新人,也有中生代的歌手搭建起两代人的桥梁。
林子祥和后辈歌手的几个出圈舞台,皆是这档综艺里出来的。
但,仅抱着听音乐和回忆杀的期待开始追,飘却在这节目里发现不少意外惊喜。
话不多说,今天就来聊聊这档音综。
我们为什么爱听老歌、金曲?
不仅在于那些时代沉淀出的作品拥有悦耳的旋律、优美的辞藻。
更在于,它们本身就积累着时代的印痕,以及我们的回忆。
美的不仅是歌曲本身,也是其所蕴含的故事和情怀。
而最新一期的《我们的歌》的主题,恰好就是《一首歌一个故事》。
因此,这一舞台上的歌者不仅在呈现音乐,更是将音乐背后独特的故事、精神,以歌声道出。
例如杨千嬅。
选择的,是近几年翻红的小破站剪辑御用BGM《处处吻》。
这首歌背后有个故事——
这首歌,原本是唱腻了慢板情歌的杨千嬅,突发奇想做的一首英伦电子。
它节奏快、填词密,难度相当高,是杨千嬅的突破之作。
而在《我们的歌》的舞台上,对这首歌的新演绎也相当出彩。
英伦风电子在歌声下有力地律动,杨千嬅和周兴哲轻巧地踩着节拍歌唱,唱得优雅又迷人。
颇有意味的地方在于。
这首歌是从未接触过粤语歌的周兴哲,从零开始一个字一个字扣着练出来的。
发音虽不算准,演唱过程中看提词器也有些明显。
但他小心翼翼的演唱,却也暗扣了歌曲“突破”的内核,因而博得一众掌声。
而在杨千嬅的解读中,这首隔了十多年才走红的歌曲,还象征着她与听众间的。
十多年前她执拗的音乐追求,被多年后的听众们感受到。
这首歌才终在时间的长河里,打磨掉尘土,露出遗珠的耀目本色。
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也让《处处吻》从她的歌,真正变成“我们的歌”。
一首歌的际遇和故事,本就有些妙不可言的意味。
同样惊喜的,还有乐坛老将齐秦。
耳顺之年的他,不但无丝毫疲态,反倒更加游刃有余。
闭眼深情的习惯真一点没变
选曲也有趣——
《狼》。
90年代,齐秦在大陆爆红,成为初代的全民偶像之一。
当年响彻大街小巷的“狼来了”宣传语,指的就是这首成名曲。
《狼》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表达的一种少年情绪——
少年的齐秦曾经历过一段叛逆时光,混迹街头,不知何去何从。
这段经历,被他称为在“狼群”的日子。
游荡在成人世界门外,既有不肯顺从的挣扎,又有不被理解的苦闷。
这种寂寞、迷惘,恰恰是少年人最能感同身受的。
原版的《狼》,带着一种萧瑟冷寂气息,又有一种难以压抑的情绪在其中积蓄、爆发。
这首歌与一代代人产生了最深刻的共鸣,映照了他们的内心情感。
因而成为传唱至今的金曲。
《狼》当年的专辑文案
而,时隔三十多年后再度唱响这首歌。
齐秦又唱出了另一种味道——
凶猛的鼓点配合失真的电吉他,电子节拍穿梭在其间,能量更甚。
但,他愈发宽厚温润的嗓音,比起孤狼的咆哮,更平添了温度与从容。
在他娓娓道来般的歌声里,歌曲的意境也开阔起来——
“狼”并没有被孤独所困,而是在朝着心中的草原不断追寻。
其实,《狼》不仅关于叛逆,也关于叛逆者对正道的回归。
多年前姐姐齐豫送的一把吉他,让年少的齐秦选择迷途知返,也自此进入了音乐的世界。
20多岁的齐秦以“狼”自比,表达的不仅是孤傲、寂寞,更有对自我的坚持和希冀。
而成为“老狼”的齐秦,用同样的歌讲了一个更深邃的故事。
坚持自我,更要怀着憧憬,步步前行。
一首歌若要经久不衰,不仅需要俘获听众的耳膜。
更要真正引发思考与共鸣。
它内在的灵魂如果不死,便能有历久弥新的魅力。
《我们的歌》让我惊喜的另外一点是。
在回忆杀如此有效的情况下,它并没有一味打怀旧牌。
不把金曲当成追忆青春的BGM,也不把前辈歌手们当成煽情工具或吉祥物。
相反,它尊重他们的艺术追求,坚持让前辈和后辈歌手们一同碰撞。
舞台下的互动,就已经很有趣——
杨千嬅是童心大发。
这边跟周兴哲玩涂鸦,那边又和一群后辈玩遥控机器人玩得不亦乐乎。
一点前辈该有的架子都没有。
更喜感的还有林子祥和迷弟胡夏的组合。
胡夏听偶像给自己唱歌的小眼神,妥妥的大型追星成功现场。
林子祥的一套老派妆发技巧,也是蜜汁可爱又好笑。
但,甭管台下多有趣,舞台上的碰撞总是更加精彩。
期,杨千嬅与胡夏的《偏偏喜欢你》。
陈百强原唱的版本,以梁祝的旋律作为前奏,以古筝、笛子等民乐器烘托出诗意哀婉的气息。
是一首颇具东方气息的忧伤小调。
而杨千嬅和胡夏的版本,一开始便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用恢宏的管弦乐定下浪漫基调,还加入了高亢的电吉他。
再加上二人一幽婉一温厚的合唱。
反把歌曲中的相思之苦,唱出了双向奔赴的味道。
在两人隔空对唱的情境里,歌词也更加应景——
唱到“偏偏痴心想见你”的时候,杨千嬅笑着用手指了一下见不到面的胡夏。
突然有了种看爱情主题音乐剧的感觉。
一首多年前的金曲,在他们的演绎里被赋予了新的故事。
而不得不提的,还有林子祥与胡夏的两次合作。
首是《数字人生》。
这首音域要求极高、节奏飞快的歌,本就是乐坛魔王级的曲目。
更困难的地方,还在于歌词——
80年代时,林子祥受到科幻电影《电脑狂想曲》的启发,想要做一首数字技术概念的歌曲。
于是,填词人潘源良选择用数字来作词,但也不是乱填,而是依据粤语中数字的声调来贴合旋律,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依字行腔”的手法。
传统和先锋气质兼备的《数字人生》,由此应运而生。
而林子祥与胡夏合作的新版,效果出奇地精彩。
开场以巴赫的大提琴曲引入,带来一种沉思版的庄重气息。
但很快,呼啸而来的摇滚激浪压过了典雅的独奏,将现场变得无比燥热。
那些纷飞的数字不断从林子祥和胡夏口中蹦出,一浪高过一浪,让人应接不暇。
但,若仔细看歌词,你不难发现这首歌的深意——
当年《数字人生》的诞生,源自于对80年代都市生活的反思。
那个年代计算机虽还未普及,但人的生存已经处处被数字所规定:身高、体重、IQ、存款、股市行情……
这一串串数字,虽加速了时代的变化发展,却也造成了人被异化、量化的心灵危机。
林子祥当年唱这首歌,是有警醒和反思的意味在的。
而更奇妙的是,当多年后这首歌被这两代人重新演绎。
它竟有了种预言般的前瞻性和现实性——
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新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代码恰如歌词中的数字一般,杂乱又让人无从反应。
它们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一面让我们沉溺,一面又将人类变成一个个统计学数据。
当代人对科技伦理的自省,早已在《数字人生》中被表明,更在这个舞台上迸发出新的意义。
而跨世代合作的价值,则在二人合唱的《真的汉子》里得以凸显。
当年的热血精神,在如今,则代表了永不言败的魄力。
古稀之年的林子祥,突破舒适区的胡夏,都在传达这重含义。
两场舞台更引出一段过往佳话——
当年初入乐坛的刘德华,其实一直未能得到认可,从媒体到许多前辈都认为他不适合这行饭。
但林子祥的鼓励,却让他坚持下来,最终赢得了大众的认可。
前辈扶持后辈的传统,在这方舞台也得以延续。
我想,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歌》始终坚持让前辈、后辈自由碰撞的原因——
好的音乐,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时时再创造。
那些泛黄的故事,也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拥有丰沛的活力。
我们怀念过去时光,喜爱聆听金曲,远不只是享受其旋律之美。
更重要的,还有曲子本身承载的故事,及听众更私密的情感回忆。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歌曲本身的故事、我们与歌曲的故事都会一一被记起。
一首金曲,不仅要能引起广泛的共鸣,更要让每个听众,都从中得到自己的那一份感悟。
本期《我们的歌》让飘最有感触的,是齐秦的《无情的雨无情的你》。
这首少见的,并非小哥原创的金曲,背后亦有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90年代,台北一家西餐厅失火,多人因此丧失。
其中,就包括一位默默无闻的驻唱歌手董荣骏。
这首《无情的雨无情的你》,就是董荣骏当年的遗作,因为他生前是齐秦的歌迷,因此这首曲子也辗转来到齐秦手里。
由此,小哥从此多了一首格外沉重的经典。
而除了慰藉逝者,齐秦也希望能借这首歌,传达梦想和生命的可贵。
在感伤之余,更应该鼓起勇气追求理想,热爱生命。
这些被重新演绎的这些老歌,几乎每首都已被传唱了几十载。
在《我们的歌》中,不仅是享受这些音乐,更是在感受光阴的变迁,体会不同时代的心境与精神。
当下的音乐,好听的并不少,却已鲜有经典。
那些悦耳却面目模糊的歌曲,存在于短视频的背景里,编录在一张张歌单里,成为我们生活中无数时刻的背景音乐。
我们却难以于其中找到更隽永、保值的思考。
它们入了耳,却唱不进心里。
而《我们的歌3》,则是以经典老歌唤起了我们对音乐更深的感受能力。
这并非守旧,反而有一种求变的态度——
向后看,是为了在经久不衰的金曲中挖掘音乐真正动人的本质。
那些精神内涵并不会因岁月而减损,而仍有打动人的能力。
向前看,则是借音乐来呼应当下。
新老歌者们重塑金曲,将时代精神注入其中,让它们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也能让我们获得新的启发与体验。
在这些精彩的表演中,飘看到了音乐人对艺术始终如一的热爱。
音乐的背后,亦有他们的坚持与追求。
而《我们的歌》还进一步打破了音乐的代际,搭建了过去与当下、未来的。
它的好看,在于兼具了怀旧与前卫的气息。
金曲不应该只停留于回忆杀,而是应唤起思索,给予启发。
只有成为一种新回响,它才能回荡更久。
无论是音乐还是音综,保持恒久生命力的秘诀都只有这一个——
尊重音乐,不忘初心。